峡山镇有名小吃比较多,就简要介绍一下吧
1、牛太郎(环山路店)
这家店属于烤肉自助类,环境还是比较不错的,食材也比较新鲜,回头客也比较多,人均消费56元,地址:潮南区峡山环山路牛坊火锅隔壁。
2、好味道砂锅粥
这家店以砂锅粥为特色,尤其是地道的海鲜砂锅粥更是必点之品,人均消费24元,地址:潮南区峡山街道汕尾广兴路东即糊涂酒吧后面七公旁边。
3、荣诚饼家(峡山店)
这家店主营各类点心,干净卫生,喜欢甜点的朋友可以去尝试一下,人均消费19元,地址:潮南区峡山镇广群553、555、557号。
潮汕地区带有故事的小吃有哪些
潮汕小食源于民间,它是全国点心的八大派系之一。
潮汕小食主杂,荤素皆有,蒸、煎、烤、炸齐全,品种丰富,口味清鲜,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乡土风味浓厚。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潮州小吃有230多种,而我整理到的不过十几二十种。
主要烹饪方法有炊、煎、烙、焗、焯、拌、炖、炸等近十种;就口味而言,有酸、甜、咸、辣等,在市区乃至乡村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且价格便宜,与大众的消费水平相吻合,因而具有范围较广的消费群。
肠粉-据说是潮汕的肠粉是十几年前从广州这边传过去的,但又相当不同。
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口味,那肠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诣。
一张面粉皮,打上一个蛋,加猪肉碎,加萝卜丁,加香姑丝,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芽或笋丁,然后上面浇一层芝麻浆和卤汤。
那味道实在让人怀念。
春饼的皮酥脆,馅咸香,一口咬下去,只觉口齿留香,食欲大增,是一款不仅让潮汕人四季都爱吃而且是来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尝的著名小吃。
粿汁__60年代的果汁,是很经济的传统小食之一,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薪水,平均在200元上下,粿汁摊的各种猪杂,两、三角钱一小件,粿汁每碗一、两角,所以只要花上数角钱,就可饱餐一顿,吃个痛快。
今天,潮汕粿汁仍深受人们欢迎,价钱也不贵。
有些粿汁摊除了保留传统作法,还在用料和酱料方面,做了改善,使这道潮汕小吃,更加美味,更具特色。
猪脚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汕小孩特喜爱的一款小食。
因其呈圆圈,状为从猪蹄上切下来,故人们美其名为猪脚圈。
番薯饼 干同粿[马铃薯做的] 尖米丸汤 早粥___一般潮人不怎么习惯早餐吃面包和牛奶,人们喜欢在家吃早粥,那粥不比广州的粥那样糜烂,应该称稀饭。
桌上放一碟碟杂菜,比如萝卜干,比如橄榄菜,比如咖喱香腐,咸菜,炸菜…… 韭菜粿__包的馅则是韭菜和花生仁,在蒸笼上蒸熟后再刷上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吃起来更加香甜润滑,还有些人吃时要放到炒锅上略煎再吃。
卷煎__制作卷煎的原料较多,首先要准备的主料是用清水浸一个多小时的糯米,接着要准备的配料有湿香菇、虾米、用老抽、白糖腌制过的猪五花肉、栗子、莲子、芋、莲角等,还要少许的芹菜珠,调入味精、胡椒粉、鱼露,最后还需要取腐皮一张,把搅拌均匀的糯米饭放在腐皮上卷成条状长卷,放到蒸笼上蒸3分钟左右,香喷喷的卷煎就可出炉了,吃时凭个人喜好也可把卷煎切成块状下锅略煎再吃,所以卖卷煎的小食店也有提供为客人把卷煎切块略煎热的服务。
芝麻糕,马蹄糕 鼠壳粿__乌粿,胖子有诗云"转眼天寒过冬节,结伴田间采鼠儿 白皮 饼糯米糍 咸水粿__色泽洁白如豆腐,配以潮汕特产菜脯粒,口感滑润,突出菜脯的咸芳味,是一款大众化的民间小食。
芋丸 糕粿由于是一层一层地炊熟,故其粿肉层次分明,又由于调入咖喱,鸡蛋,所以色泽鲜黄,既好吃又好看 草粿__妈妈说盛草粿要有专门的碗 潮汕粿条有很多种吃法,有一种干捞的食法,因“捞”后需加入油、酱料等,故在潮汕方言称为“灌”,捞粿条在潮汕称为灌“粿条”。
它的吃法是先将粿条在沸腾的汤锅中焯熟,捞起滤干水分,倒在碗中,拌以花生酱、沙茶酱、猪油、味精、鱼露、浙醋等,再加上焯熟的肉片、生菜等。
粿条润滑柔软的口感和花生酱、沙茶酱浓浓的香味 粿条卷,就是用粿条皮包些菜脯、笋等等,再在上面刷上一层芝麻油就可以了。
牛杂粿条 炒粿条 油索 涝饼__月饼一种 腐乳饼有独特的南乳、蒜头和酒的气味,香味浓郁,芳香可口,甜而不腻。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
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
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落汤钱 潮汕朥糕 潮汕朥糕是一种风味独特的糕点美食。
朥糕群中,澄海苏南朥糕最为出名,它又白又润,甜而不腻,是用糯米、白砂糖、猪油和芝麻等上等原料制作的。
做时先把糯米细磨成粉末儿,配上白砂糖和猪油上盘,炊蒸而成,上面再均匀地撒上密密点点的芝麻。
然后,将蒸成的朥糕,切成圆的、方的、棱形的及指头大的条条或其它各形状,装入造型多样美观的盒子或陶钵等。
朥糕新鲜的时候色泽洁白,晶莹透亮如琥珀,清香嫩滑,肥而不腻。
再在朥糕上洒几滴果子露,甜中透香,越品越甘香,爽口。
在潮汕,流传着一则传说:明末清初之时,明朝出了一个大叛臣,卖主求荣,投降清朝当上官。
这叛臣的母亲却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十分痛恨叛国的儿子。
有一天,她听说这个儿子要来接她上京享受荣华富贵,十分生气,便将家中遗留下来的稻米、糖、油等搬上一条小船,带着二儿子到处漂泊。
这二儿子十分孝顺,为了母亲顺心,经常变换花样做点心给母亲吃,久而久之便发明了朥糕。
二、潮阳姜薯羹 冬末春初,潮阳的街头巷尾就会现许多卖姜薯的摊档。
在这里,姜薯不是一般食品,而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潮阳人喜欢吃姜薯,除夕围炉时,甜姜薯必不可少。
大年初一,亲朋登门拜年,主人便会煮一碗姜薯羹招待。
按习俗,客人可以辞却别的招待,唯独这碗姜薯羹非喝不可。
过去,新娘过门第二天早晨,也要吃一碗婆家特制的姜薯羹。
潮阳人吃姜薯很讲究。
有的削成薄片,放在沸水中稍煮片刻而成...
谁能介绍一下汕头的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
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汕头。
汕头市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
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49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面积443平方公里,人口137万人。
现辖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6个区和南澳县。
汕头自然条件优越。
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1.3°c,日照时间2000—3000小时,降雨量1672.25mm,湿度82%,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
全市海岸线289公里,天然良港众多。
汕头不仅是粤东的中心城市,也是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
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
目前在海外的乡亲有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
与海外交往的独特人缘、地缘、亲缘优势,使汕头在对外开放方面具有特殊的优越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981年,汕头设立经济特区,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汕头对外商贸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
汕头于1861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商贸历来比较发达,曾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
1921年,汕头设市建制。
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
潮商目前已成为一支具有世界性的商业群落,经济实力雄厚,影响力巨大。
汕头人多地少,文化传统独特。
汕头是全国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之一。
以精耕细作闻名,有“种田如绣花”之喻。
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潮汕话、潮剧、潮州音乐、潮菜、英歌、潮阳剪纸、和工夫茶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别具一格。
以潮汕历史文化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潮学”研究广泛深入开展,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充分发挥特区和侨乡优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社会文明程度日益增强。
先后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行列。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40.92亿元,增长11.6%;工业总产值1469.9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3亿元,增长18.6%。
汕头原是揭阳(后居澄海)海边的一个渔村。
元代,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形成较大渔村,称为“厦岭”。
至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现在的外马路老妈宫一带至崎碌已形成沙脊,称作“沙汕”。
万历三年(1575年),沙脊积聚成片,称作“沙汕坪”。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现在的外马路人民银行汕头支行所在地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以后,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
至嘉庆四年(1809年),因商船停泊越来越多,称作“沙汕头港”。
至开埠前,已建立了“漳潮会馆”,商业活动日趋活跃,具备商埠雏型。
汕头开埠后,鸦片和外国商品源源输入,而大批“猪仔”(契约华工)被源源输送到各国殖民地充当苦力,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美国、日本等国先后设立领事馆,进行经济、文化、军事侵略。
汕头得名于海滨泥沙积聚而成的沙脊。
由于韩江泥沙在海滨地带的不断冲积,并在潮汐风浪的作用下,在今汕头老市区一带形成一条自然的沙堤,这种沙堤就叫做“汕”,开端处则叫“汕头”。
汕头又有鮀岛的别称。
鮀是种体小而圆、带有斑点的鱼类,属鲨鱼的一种,称作鲨鮀。
汕头市区因位于鮀济河一侧,三面环水,历史上曾是半岛,过去海湾盛产鲨鮀,故称“鮀岛”。
开埠——汕头市开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这里原是一片波涛滔滔的海湾,因近几百年来韩江所带泥沙的冲积,才逐从朋海底浮聚起来。
元代时,在现在的光华埠一带,已初步形成较大的渔村,称为“厦岭”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蓬洲御千户所于此。
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韩江口的沙脊已积聚成片,称为“沙仙坪”。
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这里筑烟墩建炮台,称为“沙仙头”。
从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间,迁到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鱼、耕田之外,还利用海水晒盐,各地盐贩也常到这里贩盐运销。
清政府在此设站征收盐税。
简称“汕头”。
汕头又有“鮀岛”。
以后,随着过往商船日趋频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鸡山(今妈屿岛)设立“常关”,课收南北商运的关税,这是在汕头最早设立的海关。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
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 ;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 ;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 ...
濠江区的春节习俗
濠江区在除夕有做龟粿,用金帛等敬神等习俗。
龟粿是盛行于濠江、潮阳、潮南这一带的祭祀粿品,其最大意义就是“守年”,乡里人称“压年”,是极具美好吉祥寓意的粿品。
自古乡里人就认为龟背的纹理宗密,龟隐藏着天地的秘密,它是成为一种神秘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动物,更是长寿的象征。
特殊含义的龟粿在辞旧迎新之时,乡里人特别重视。
即用龟粿在大年三十拜完祖宗后,在零点前,一定要把龟粿、银元(现没银元即用大桔、硬币)放在灶上的锅鼎里和装满大米的米桶里,以及睡觉的床榻上,名曰:“压”灶公、“压”床脚婆等,也是敬神明的一种方式,一直“压”到正月初五神明下凡。
乡里人称这种做法为“压过年”,也即是北方人称的“镇年”。
这样辞旧迎新时就能平平安安地从旧的一年过度到新的一年,补运气旺财位、化煞呈祥,在新年给家里人带来长寿、富贵、祥瑞之气。
在过年除了有舞狮舞龙、贴春联、互相拜年等风俗以外,还有做红桃粿,用元宝等敬神。
红桃粿是潮汕地区的民俗年糕,又名红曲桃。
取桃果造型而得名。
桃果象征长寿,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寿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