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腴肥肠
三 川
」
先父“好吃”不止老家潘庄闻名,就是邻村也有不少人知晓──只喝米酒,每天两顿,每顿半斤;爱吃干透的大镬饭,要是饭烧烂了,还会发火;吃肉仅限于猪、羊、鸡、鸭,终生拒食牛肉、狗肉、鳖以及无鳞水产。
肥肠:天底下最好吃的肉
这些饮食禁忌,有的科学合理,有的不近情理,有的纯粹是个人嗜好。譬如吃肉,他认为猪头和肥肠是天底下最好吃的肉。
猪头之美尽人皆知,特别是好喝一盅的,哪个不爱?肥肠就难说了,厌恶它的人可以找出n条理由。
肥肠尽管有不干不净的内容,但这并不妨碍它获得千千万万的粉丝。就像先父的“好吃”,仅仅缘于一段肥硕的肛头──处于猪肠的末端,最厚最肥,俗称“贲肠头”。
生了痔疮的葫芦头最有味
记得大哥周岁那年春节,父母为长子庆生,邀请叔伯等亲人来家里喝薄酒。母亲因为忙中出乱,一时忘了父亲的嗜好,下意识地把父亲舍不得上桌的一截肛头切片宴客。
“既然弟媳客气,大家就吃吧。”来客都知晓父亲的喜好,起先没有下筷,但经不住大伯这么一说,呵呵,三下五去二,一盘肛头一会儿便见底了。只等客人散去,一肚子窝火的父亲借着酒劲骂开了。母亲自知理亏,虽然没有还口,但隔墙有耳,“好吃”之名便由此传开。
肛头喷香,那滑,那柔,那香腴的肥,绝不止先父一人喜欢。那天在座的亲戚不也吃得让我母亲挨骂吗?西安人把肛头叫作葫芦头。据贾平凹说,生了痔疮的葫芦头最有味,最耐咀嚼。还有,画家张大千的私房菜“软炸扳指”,也是肛头蒸熟切段,入油炸成的──色泽金红,外酥里嫩,细软而香,还成了民国大菜。吃的时候,用生菜包裹再蘸糖醋汁,别有一番风味。
母亲是文盲,当然不知此类奇闻趣事。但她知道,男人“好吃”总比“好色”强。元宵刚过,她就催促父亲给猪圈补栏,饲了两只年猪,为的就是那两副肥肠──一副鲜吃,另一副腌食。
糯米与肥肠的化学反应
肥肠是最脏的下水。如何收拾,蛮有讲究。没有经验的人,会使劲地洗,最终洗得猪肠发苦,甚难下口。父亲在行,从不让其他人动手──先用粗盐揉之搓之,温水冲洗之后洒一把玉米粉,反过来揉搓一次,反过去再揉搓一次。如此这般,该洗掉的东西都洗了,不该洗掉的还留在那里。
糯米灌肠滋味鲜美。只不知,是肥肠滋润了糯米,还是糯米催化了肥肠?反正不爱吃糯米饭的父亲,只要把糯米灌入肥肠煮熟,糯米就似乎不是糯米了,爱不释口。
中华料理,一物降一物。肥肠有很强的韧性,但在迅速膨胀的糯米面前,只得乖乖就范。倘若生炒,即便你有再好的牙口,也是难以下嘴的。因此,烹食肥肠,一般都是先用清水煮,什么佐料都不放。熟透了,捞出晾凉,或炒或熘,各随其好。
肥肠“九转”,滋味如何?
肥肠红烧,色似象牙,软如面筋,酥烂软糯,是最为家常的肠菜,只因其名不雅,才被店家改叫炒圈子或红烧圈子。想想也是,熟肠切片,不就是圈子吗?
名称不仅是招牌,还是一种文化。就像草子嫩头,以强火入油煸炒,就是家常小菜──生煸草子。上海大厨别出心裁,以生煸草子垫底,上置红烧肥肠,创制了沪地经典名菜“草头圈子”,身价倍增。
不过,有多少人知晓此菜的主角就是肥肠?相较之下,还是鲁地名馔“九转大肠”稍显通俗,尽管“九转”源于道教的炼丹,知晓者也不一定很多。
炼丹需要九九为功。肥肠“九转”,滋味怎样?婺城有爿肥肠店是山东人开的,一口香气飘逸的大镬终日浸着红润透亮的肥肠,来一盘尝尝,奇了:不就是常吃的“红烧大肠”吗?老板实在,道出原委:“九转”是先煮、再炸、后烧,出勺入锅反复数次,比普通“红烧”更为烦琐,他学到的仅仅是“九转”之皮毛。
肥肠的取胜之道
尽管“三高”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但肥肠毕竟高脂,适可而止。只是,那香糯鲜嫩的肥肠实在诱人。那一天,除了吃剩的半盘打包之外,一想到明天又是周末,便又买了一份。
周末是家庭生活的加油站。一早起床,把冰箱里凝结成团的肥肠匀出一小部分,用一点点料酒煮开,浇淋在新出锅的面条上,就是大名鼎鼎的肥肠面。
爱吃肥肠面的人不少。专门经营肥肠面的店铺,总有一大锅肥肠在那里“噗嘟噗嘟”地煮着,下好面,从锅里捞一节肥肠手疾眼快地切巴切巴,再把锅里滚开的肥肠汤浇到碗里,这是最好的肥肠面。
家里煮的肥肠面,兴许味道不及店里的好吃,但一天美好生活的序幕由此拉开,还是颇受家人喜爱的。
青椒炒肥肠,也是便捷的家常美味。先将青椒洗净切成马耳朵,然后将肥肠斜切成圈丝。按照荤菜素炒的原则,起好油锅,下青椒炒香,接着下蒜片炒,再下肠圈急炒。需要提醒的是,冷藏的肥肠往往带有凝固的汤汁,烹炒时不需另加料酒或清水。
肥肠的取胜之道在于糯、烫、香、烂。父亲虽然“好吃”,却没留下什么心得体会。有一年春节,我曾问他:为何喜欢肥肠?他想了想,并未直接回答:肥肠就是肥肠,再怎么洗,也有一股臊味。但这正是肥肠的本色与风格,正如男人少了那一点点体味,还会有人爱吗?
分明是臭豆腐的歪理。不过,面对诱惑,父亲还是有所坚守的:从来不吃肥肠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