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自元、明时代出现了商业市场之后,到了清代已变得日益繁华与热闹。出现繁华与热闹的原因之一是历代身怀绝技的各行业的民间艺人在这里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据有人统计,仅在清朝末看到地解放初期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相继在桥卖艺的京剧、评剧、曲艺,武术、杂技等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六百位。他们个个出类拔萃,艺术精湛高超,差不多可以说是在他们的行业中在当时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天桥就是他们施展技艺的地,是他们出卖血汗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繁荣了天桥市场,天桥市场也造就养活限几代民痩艺人。没有这些民间艺人,也就没有天桥社会的底层文化的发展历史。
天桥八大怪产生于天桥。他们相貌奇特,言行怪异,身怀绝技,深为广大群众的喜爱。这“怪”字不可理解为“怪物”,而应理解为“怪才”或“怪杰”。至于为什么以“八”字名之,这只是中国人的一个习惯而已。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历来有用数字来表示人、物、景的习惯。比如在人的方面有“八仙”、“扬州八怪”、“唐宋八大家”、“天桥八大怪”。物的方面有“八旗”、“有铁帽子五府”、北京商业中的“八大祥”。景的方面更多了,“燕京八景”、“杭州八景”、“西安八景”,过去全国的市县差不多都有八景,即使没有“八景”也要想法设计“凑”成八个。看来“八”字是大家喜欢用的吉祥的数字。其实“八”字在这里只是一个虚数,只是表示其多。真正计算起来岂止“八”呢?以“八簱”为例,“八旗”有“正”和“镶”之别,还有满、汉、蒙等族八旗之别,远不止“八”了。“天桥八大怪”也是如此,我们所说的几代的“八大怪”只是数百名艺人中的几个主要的代表而已,是不限于“八”的。
第一代“八大怪”,大约出现于清代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他们是穷不怕、醋溺膏、韩麻子、盆秃子、田瘸子、丑孙子、鼻嗡子、常傻子,八痊民间艺人。此外,这一时期天桥著名的民间艺人还有十几位,如河字顡、老万为迷、随缘乐、百鸟张、坛子五等人。其艺术形式包括说、拉、弹、唱、武术、杂技、写字绘画等,艺术风格与造诣,只有雅俗之分,而无高下而论,异彩分呈,各逞英雄。
(一)穷不怕
“穷不怕”真名叫朱绍文,是名没有中举的秀才。他大约1829年生人,清同治,光绪年间在天津卖艺说相声。他祖籍北京,汉军旗,原为京剧丑角儿,演架子花脸,相传武剧《十八拿》出于他之手。后在天桥撂地。晚年住在北京地安门外毡子房。朱绍文先是唱京剧花脸,扮相念打有所创新而遭受嫉妒,于是改行说相声,起名叫“穷不怕”,意思是表示自己虽穷但做人的骨气,不怕任何人的事。
“穷不怕”不仅精通文墨,而且对汉字的音、形义颇有研究。他表演时总要以白沙子撒成字形,边撒边讲字句中的道理,以此来招引观众看他表演,使人在笑声中学到知识。所以朱绍文对相声艺术最大的贡献是把“白沙撒字”的表演方式引进了相声。朱绍文在说相声前,总是带着一小袋细细的白沙子,拿两块小竹板,夹一把大笤帚,在人多的地方用白沙子画一个大圆圈儿,这叫“画锅”,也就是围场表演的意思。然手他单腿跪在地上,一物以拇指和令指捏白沙在地上撒成各种字休或图案,然后拿两块小竹板击拍而唱,或引出各种趣活和笑料。一套节目表演完毕,用笤帚扫去地上的字,理写新字,开始说新的节目。他能用白沙写成一丈二尺的双钩大字,颇有形象,如“一笔虎”、“笔福”、“一笔寿”等大字。大字下往往还有小字,许多字组在一起,就成为一乎诗或对子。他经常撒和是一副对联:“书童磨墨墨抹书童一脉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这副对联读起像绕口令,巧妙而饶有风趣。还有“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翰林书”的对联也是如此。“白沙撒字”这种新鲜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许多观众,大家都愿意看,所以朱绍文的相声列为当时“天桥八大怪”之首位。穷不怕朱绍文学最擅长撒前秦女诗人苏若兰的杂体回文诗。据《晋书.列女传》载:“滔被徒流水洗 ,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双据唐《璇玑图序》中说,是因家庭纠纷,窦滔与其妻断绝音信,苏氏自怨自艾,伤感至深,遂织锦文,五彩相彝,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约八百余音,纵横反复中皆可为章句。派人送到其夫留镇的襄阳,窦滔看罢极受感到,遂将苏氏接到身边。
穷不怕朱绍文在表演时,他先讲《苏氏惠若兰织锦回文璇玑图》本事,然后便抓起白沙,撒写出一两首诗,例如:
麟龙昭德怀圣皇,人贱为女有柔刚;
亲所怀想思谁望,以贞志一吉所当。
若将此诗反过来读,便成如下一首诗:
当所吉一志贞纯,望谁思想怀所亲;
刚柔有女为贱人,皇圣怀德昭龙麟。
“穷不怕”朱绍文讲《璇玑图》本事撒写苏氏的回文诗,在中国的相声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堪称一绝。他凭借自身的深厚的文字功底,运用到通俗易懂的讲解过程中,将一大批观众吸引到自己的周围。
他还经常撒写一些《名贤集》上的词句,每条词句撒出来后,他便阐发一番议论,如: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住深山有远亲。
猛虎常在当头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这些名句,经过他浅近精辟的讲,往往给观众一些生活哲理方面的启迪,使观众在娱乐中接受了道理。
寓庄于谐,是“穷不所”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他常将部首偏旁相同的几个汉字凑在一起构成合辙押韵的词语、词组或短句。比如:“三个字同头芙蓉花,三个字同旁姐妹妈。”又如“三个字同头常当当,一三字同旁吃喝唱。”当他补充说:“皆因吃喝唱,才落得常当当。”“你们看,吃喝唱要不得呀!各位看看,从我这里,学到对联,又学到立身处世之道,利莫大焉!各位愿意赏几个小钱,供我吃窝窝头,那就感激了。话又说回来,我穷不怕,各位就是不给个小钱,我也不转弯骂人。”他的话往往使人俊不禁,使人在轻松快的笑声中,悟出了勤俭持家、孝顺父母的道理。
“穷不怕”朱绍文所编的相声段子有不少流传至今。如巧妙讽刺当时官吏腐败贪婪的《字象》,劝人行善的《大实话》、《宝玉自叹》、《堆子兵做梦》等。在形式上有以说为主的单口相声《老倭国斗法》、《乾隆爷打江南围》、《假斯文》,对口相声《保镖》、《黄鹤楼》,三人相声《四字联音》等。朱绍文有四个徒弟: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现在说相声的大鑫是继承朱绍文这一派,而且不断兴旺发达。
“穷不怕”朱绍文是相声艺术早期的代表人物。由于他说唱技艺均高超,而且创造了双口相声表演的新形式,开拓了新的领域,为相声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所以他颇受同时代与后起相声人的崇拜和尊敬。目前曲艺界传世文物中,有“穷不怕”遗留下来的一副竹板,长约12.5厘米,宽4.9厘米,两块椭圆形竹板遥的非常光亮,竹板后刻着一首五言诗,每块板后面刻两名,其内容是:“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作犯法事,哪怕见君王。”还有一副竹板无下落,据说上刻:“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
清代文人杨曼卿在《天桥杂咏》中有七言诗赞“穷不怕”:
信口诙谐一老翁,招财进宝写尢工。
频敲竹板蹲身唱,谁道斯人不怕穷?
日日街头撒白沙,不需笔墨也涂鸦。
文章扫地寻常事,求得钱来为养家。
(二)醋溺膏
“醋溺膏”是绰号,又名“处妙高”,本人姓张,是清光绪年间出现在天桥的民间艺人。他以说笑话、相声为主,同时演唱山西的俚曲村调、山歌、码头调等。
他平时打扮得十分古怪,上场时手拈草珠,身穿纱袍,连鬓胡子老长,蓬头垢面,一副稀奇古怪的扮相。他的拿手看家本领叫“暗春”,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口技”,其中以学鸟叫为他的绝活儿。他学的鸟叫,包括各种禽鸟鸣声,婉转修扬,惟妙惟肖,表演时如在鸟市上一般。《天桥杂咏》中有诗赞“醋溺膏”: 俚曲村歌兴亦豪,铛铛鞑鞑韵嗷嘈。
而今尚有人传说,处妙高讹醋溺膏。
草珠纱褂态婆娑,鼓板须敲又打锣。
五十年来谁继起,人间冷落凤阳歌。
“醋溺膏”所唱的山歌,在山西称“山曲”,是晋西北河曲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小调。它的歌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无严格约束,可自由伸缩。最出名的便是表现山西与河曲人民春季外出到内蒙古一带去谋生的情景的“走西口”。它的曲调分“征调式”、“商调式”、“羽调式”以及“宫调式”,简洁优美,节奏鲜明。
小调亦称“小曲”。其特色为曲调柔婉流畅,抒情优美,歌词通俗形象,内容以田间山野劳动为主,具有深厚的地方色彩。“醋溺膏”当年所唱的小调,有《孟姜女》调、《五更》调、《绣荷饣》调、《苏武牧羊》调等。他擅长用不同的曲调,更换不同的歌词,使之不断变化,常唱常新,令听众不倒口味。
码头调亦称“社火调”。“社火”是一各歌舞表演的形式。早年在山西和内蒙古西部等地区,每逢节日到来之时,各处的村庄都要办社火,如跑旱船、闹秧歌、啃高践等,所用曲调称码头调。其音乐分为说唱性和抒情性两类,前者以叙事为主,内容风趣生动,风格明快、朴实,但旋律不强;后者的歌唱性很强,曲调流畅丰富,欢快活泼,委婉柔和,亦兼有苍凉凄切者。
“醋溺膏”卖艺时演唱的情景,既是具有浓郁色彩的俚曲村歌,又有嬉笑怒骂讥讽时弊的言词,加上表演中服饰动作的异样神态,使观众百看不厌,不想离去。
(三)韩麻子
过去老北京人口头上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韩麻子叉腰——要钱。”这句歇后语就是久逛老为早年天桥八大怪之一的韩麻子专门创作的。
韩麻子,顾名思义,一听就知道此人性韩,脸上长着满脸的大麻子,人们不叫他的名儿而直呼“麻子”了。他是老天桥早期最著名的单口相声艺人。此人专以诙谐逗笑或学市面儿上各种生意小贩的叫卖声融于所表演的节目中,甚有趣味。他的嘴尖酸刻薄,其村野程度极不堪入耳。你再看他的长相也甚为古怪,面紫多麻,眉目间含有若干荡意,且将发盘于前面额角间,手执破扇一柄。每见其两唇掀动,两目乱转时,不闻其作何言语,也不禁令人失笑。天桥艺术家大狗熊孙宝才曾回忆韩麻的音容笑貌说:“韩麻子有异相,大脑袋好似一只广梨一般,额前有纹交错横生,好似插花儿,满脸一团喜气。脸上地抺上白灰,脑后扎一尺把长的小辩儿,朝天撅着,为的是逗人笑。他经常穿一件右大襟的青袄儿,上面钉着五个布条盘成的疙瘩纽扣。他个儿大,是个胖子,长着一脸的麻子。”“韩麻子手里提拎个画眉笼子,走到哪儿,哪儿就热闹上了,他把鸟笼往地上一放,人们就围上来。等民人逗得开心大笑冒,突然停住,两手往腰里一叉,就又要钱了”。孙宝才的嘴厉害,他会骂人,还让你听不出来。比如他说到某某小姐的象牙床,就说:‘什么象牙床?床上前后左右,狗骨头、狼骨头、猪骨头、牛骨头的,什么走兽的骨头都有。只有床正中间的那一块才是象呢!’说这段时,他站在场中间,把前后左右的听众都骂了,只有他才是块象牙,等到观众明白过来,已经挨了骂了。因为他爱骂人,所以不少人恨他,可又因为他骂得巧,骂得妙,所以观众挨了骂还是爱听。每天演完了,韩麻子所得的钱,总比别的的相声的要多一些。这主要是他相声说得好,大伙儿都愿意听,都愿意给。再就是大伙儿都怕他骂,不敢不给他钱。
据说当年著名大画师沈容圑曾把韩麻子说相声时的情态画了像装在镜框中,挂在大栅栏更房窗隔上或挂于煤市街路东米铺门口,借以做清水传真的招牌,招来不少人围堵观看。
韩麻子的“贯口”(曲艺术语。指快速歌唱,背诵唱词或连续叙述许多事物)与“变口”(曲艺术语。指运用各地的方言)等基本功极为娴熟,与他奇特的相貌相得益彰,同样是《三近视》、《化蜡扦儿》等单口相声传统节目,经他一说,便有不同的韵致和引人发笑的魅力,乃至令人喷饭,捧腹大笑,所以每当他说完一段,叉腰站成丁字步时,大家伙儿总是纷纷扔钱给他。
韩麻子说相声和要钱的神态,给观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四)盆秃子
大凡熟知天桥的北京人都知道盆秃子这个人。盆秃子是该艺人的绰号,其真名实姓已无从可考。只因他在天桥敲瓦盆儿兼唱小曲儿,加上他脑袋秃顶,故而大家伙儿都叫他盆秃子。
盆秃子本人,有两个明显的外貌特征,一是秃顶,只鬃角有些须发。二是走路时一拐一拐的,就像是《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一般。
敲着瓦盆唱小曲是有历史典故的。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的故事,就是流传至今广为人知的。以缶为打击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唐廾时代。据《文献能考》中《乐考》记载:“古缶,形如足盆或曰形如覆盆,以四杖击之。”通过查证有关史籍,可以看到,相传关尧时,有老者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这段歌词,后来成为歌颂太平盛世的典故。又从考证得知:击壤,便是击缶。唐尧以后的春秋、战国、秦、汉诸朝代,都有关于击缶以和乐曲的记载。如《汉书.扬恽传》中就载有这样的文字:“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
盆秃子的表演与众不同的是:他表演时拿着一只大瓦盆,用一双筷子敲击瓦盆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不同的响声,敲出的各种声调,再加上口编出的词曲,抓哏博人一笑。孙宝才这样说过盆秃子:“盆秃子是个怪人。他头上秃光光的,只两鬃角倒有些毛,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好像个铁拐李。他拿着一个瓦盆,直径有二尺,深有一尺,用一双筷子敲来敲去,却也能敲出五音十二律来。他一边敲,一边唱,随口那兴编词逗人笑乐。”
盆秃子击瓦盆儿,坎坎作声,虽非八音克谐,但清越合于乐律,与他所唱的抑扬顿挫的小曲儿应和为一体,追根溯源,倒也有些上古贵,故清代诗人杨曼卿在《天桥杂咏》中赞盆秃子:
曾见当年盆秃子,盆儿敲得韵铮铮。
而今市井会新调,岂识秦人善此声?
击缶唱歌形似丐,斯人今已不堪论。
笑他俗子无知识,妄拟庄周浪敲盆。
(五)田瘸子
田瘸子是清朝光绪年间在天桥的杂耍场上专练盘杠子的民间老艺人,其本名已不可考,因为他在天桥卖艺几十年,从未向人透露过本人的身世名号,似有隐衷,别人也就不好再问。
此人幼年武艺极有功夫,因踢用力太猛遂致残决。但也有人说,他当年与人争斗,被对方打伤的,空间孰是孰非,谁也说不清。但以残腿人能在杠上耍练各种技术动作,还是颇不简单。他每天带着一个徒弟来到天桥卖艺场地,先将杠架支好,而后让他的徒弟先表演一二招小玩艺儿,作为引场,然后他一瘸一拐的走到场了上来。他就像《打瓜园》中的老汉陶洪一般,精神矍铄,丝毫无龙钟老态。他在杠子上腾来翻下,手肢灵活地做各种动作。如乱套 顶、噎脖子、左右顺风旗、燕子翻身、哪吒探海,变幻无穷,不可名状。观众看后无不喝彩称赞。每表演一次能收得当十大钱三五千不等,一日下来,进钱也有三四十千之数,进项可谓不菲。
武术名家的“二指祥功”早就为人们所熟悉,田瘸子最拿手的功夫便是用两个指头支撑,在杠子上拿大顶、倒立,这在当时的天桥演艺圈内也是堪称一绝的。
田瘸子的身体虽残疾,却有异乎寻常的力气,虎一般的迅猛和猿猴般的灵巧。一逢演出时,总是先以几个简单动作吸引观众,等到观众围拢后,才逐一拿出看家的本事。他的许多高难度的精彩绝妙的动作表演,其名堂都与历史人物或神话故事有关。如白猿偷我、刘玉卧、黄香卧席等。此外就是模仿性的动作形态,如鸭子凫水、鹞子翻身、倒挂金钟等。
“白猿偷桃”是屈一膝夹杠,双手抱膝作神话中白猿捧桃献母样子,然后绕杠倒转七八圈儿,疾如风驰电掣,令人眼花缭乱。今天体操运动员在单杠上做的“单挂膝回环”动作,不敢当 年田瘸子的白猿偷桃颇相似。
“刘伶醉卧”是以单臂弯曲着杠,另以一手托颐作醉卧状,全身重量支撑于一臂,其难度则更大。刘伶乃古代魏晋时期一大名人,与阮籍、嵇康等合称“竹林七贤”。又因他“常乘鹿车,携壶酒,使人荷锸相随”,“以酒为名,一饮一石,五斗解醒”,故以酒仙著称,于是后人留下了“杜康酒刘伶醉”的佳话。刘伶与当时太子少傅张华是好朋友。他不远千里到遂城(今河北徐水)访张华,常以酒为乐,死后就葬在了徐水古遂城西的张华村。
“黄香卧席”是双手握杠,两臂弯曲,腰与两腿悬空平挺,并倒手在杠上旋转一周。黄香,东汉江夏人,字文强。他九岁丧母,侍父至孝,暑扇床枕寒以身温席。他博学经典,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官至尚书令。后来被人黄香的故事编入“二十四孝”中,在中国广为流传。因此将“黄香卧席”的典故作为盘杠子的名堂会更受广大市民欢迎。
孙宝才曾这样回忆过田瘸子,他说:“他的本领就是练把式。你看他,只一只手落地,把整个身子都竖起来,这叫单拿大顶。他还会倒翻跟头,身子向后一翻,倒过到又站在你跟前,这叫燕子翻 身。他还有个绝技,在单拿大顶时,把身子向左**斜,仿佛让风吹人歪了一样,这叫左右顺风旗。田瘸了还有个特点,钱到手就花光了它。一个子儿也不剩,多挣多花,少挣少花。这是由于江湖人成天东西去,并无定居,一般都不置恒产,不作长远打算,过一天算一天,加之他们吃苦的时候多,一旦有钱了,就要尽情享受。第二天再说第二天的,勒紧裤带再卖艺去。”
田瘸子最精彩的动作是“骑杠”和“二指倒立”。骑杠是两腿前后分开骑于杠上,身前或身后连续旋转数圈儿,其股骨夹杠大致相同。“二指倒立”是以食指和中指着杠,将身体体徐徐倒立起来,这是田瘸子“压轴子”节目,惊险无比,每练时全场观众,也使他在天桥声名大振。
(六)丑孙子
“丑孙子”姓孙,因长得丑陋,所以得了个“丑孙子”的诨名。他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相声艺人,以扮怪相为主。
孙才曾这样描述过丑孙子。他说:“丑孙子生得极丑,简直是个猪八戒,平常日子他说相声,到了旧历年大年禄一,他头戴麻冠,身穿重孝,左手执哭丧棒,右手打着幡儿,哭一声爸爸,叫一声冤,一路来到天桥热闹的地方。这时候好多人都围着他,都知道这是他要钱的方法,所以大伙儿笑的时候也扔给他几个钱。”
丑孙子最拿手的节目就是大年初一演“出殡”。他一个人演出模仿整个出殡的场面,表演得惟妙惟肖。他先是在一帐里模仿许多人的声音:二姑娘哭,三妯娌喊,四姑奶奶劝,五姨太太 说,吵吵闹闹乱做一团。然手是出了帐子,头戴麻冠,身披重孝,左手持哭丧棒,右手打着纸幡儿,摔着丧盆子,大声哭爸爸。哭一声,叫一声,以此逗观众捧腹大笑,以求大家扔钱给他。
丑孙子本来就已十分丑陋,再加以重孝缠身,干号不已,可谓出乖露丑之极。所以天桥市场上都知道丑孙子,一为其怪,二为其戏谑,被称为天桥早期的“八大怪”之一。
清代文人杨曼卿在其所作《天桥杂咏》中以七言绝句赞“丑孙子”道:
为谋生计戴麻冠,行哭爸爸又呼冤。
莫道国人多忌讳,也知除假使真钱。
(七)鼻嗡子
历史上关于鼻嗡子的资料较少。相传鼻嗡子是一个怪里怪气、穷相毕露的无名氏艺人。他的名字无人知晓,大伙儿都管他叫“打马口铁壶的”。有人说他原为山西某地的一名伙计,因好唱被辞退来京,遂在天桥自树一帜,不知此信息是否准确。他以洋铁筒塞入鼻孔中,复将洋铁壶悬于腰间,两手拉一梆子呼胡,一边走一边拉,一边唱。有时兼打其腰间之破洋铁壶声,鼻中所塞铁筒作唱后之尾音。每唱一句,其煞尾之尾之音即以鼻筒代之,甚为可笑,他也被列为“八大怪”之一。
当他正式为观众表演时,还特意打扮一番,头上戴着花,脸上抺着粉儿。当他在鼻孔里插上两铁筒嗡嗡发声时,即用手拿一只小棍敲击着腰间挂的那只马口铁壶,即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同时嘴里和着的曲调、铁壶的节拍唱小曲。大家看他那手脚忙活的可笑的滑稽动作也会大笑不止,留下较深因县印象。清代《天桥杂口咏》曾以七言诗称赞“鼻嗡子”: 麻铁壶敲韵调扬,亦能随手协宫商。
当时牛鬼蛇神样,看到而今转觉强。
鼻音一响上场来,抺粉簪花亦怪哉。
但练游人能注目,今朝不负大烟灰。
(八)常傻子
常傻子也是天桥早期的八大怪之一。他表演的“砸石头”,带有江湖艺人的色彩。老天桥的艺人们大都听说他的表演。有人说他的“咂石头”是真功夫,但也有人说他“砸石头”是为了兜售他治疗跌打损伤的成药服务的,带有商业性质和江湖医生的色彩。便无论怎么说,都承认他是老天桥早期的怪人之一,他的真名叫什么,谁也说不清。
据说常傻子砸的石头大多是鹅卵石。表演前,毛巾他的弟弟常老二拿两块石头对碰数下,好让观众听到响声,然后再递给观众可以用手摸一摸,看一看,辨一辨真假。这时候,常傻子在一旁运气,把气运到手上。然后接过石头放在一条板凳边上,找准位置后,只听“嗨!” “嗨!”两声,手掌浇下处,石块已被砸碎。
常傻子还有绝个活儿,就是用手指将一块石头戳碎。他的表演会使人联想到今天武警战士的功夫表演,大有一脉相承之意。不过“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现在武警战士的功夫表演要比当年傻子精深得多,所有用的气功,也比先前有更广泛的发展。
常傻子表演一陈“砸石头”后,但要向观众推销他的“百补增力丸”。他说他的“百补增力丸”有神效,一能强身壮骨,二能治疗跌打损伤,三能治闪腰岔气内外伤。还现身说法,说他自己就吃了这种药才有这么大的力气,才能练成真功夫。据说,他兜售的药丸并无神效,但也不会把人吃坏,他之所以如此美化药丸,主要是为求生存而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他是以卖药的形式向观众“打钱”。邮此看来,有人说他卖艺带有商业性质,还是不无道理的。
北京有什么特色美食?
1.烤鸭:在北京您要是想吃到便宜实惠的烤鸭,您可以去便宜坊、大鸭梨、安贞烤鸭店。
当然您要是想吃最地道的烤鸭那就去和平门的全聚德。
2.涮羊肉:地道的涮肉那得是铜锅碳火儿的,讲究的就是羊肉鲜嫩入口即化。
推荐去处六部口涮肉(六部口) 老五四季涮肉(南城,具体我忘了) 饭是钢(安定门内大街) 阳坊涮肉(鼓楼东大街)满福楼(地安门内大街) 至于人人皆知的东来顺是地道,但是性价比不高。
3.门钉肉饼:这个经典啊,我特爱吃。
据说清朝时皇宫的御膳房为特意慈禧太后做了一道有馅的点心,慈禧很喜欢吃,问这种食品的名字。
厨师临时想到宫廷大门上的门钉,就回答说叫做门钉肉饼。
在北京推荐去处有门丁李 白魁老号(宽街)丰年灌肠号(隆福寺) 4、锅贴:本人非常爱吃。
本人推荐去处馅儿老满(安定门内大家)锅贴小居(和平里北街)还有的话大家再补充吧。
5.褡裢火烧:提起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
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因而一直是人们爱吃的小吃之一,也常被人们作为早点。
褡裢火烧因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
“门框胡同瑞宾楼,褡裢火烧是珍馐。
外焦里嫩色味美,京都风味誉九州。
”这是一位家住北京郊区的老翁得知瑞宾楼恢复这一北京名食供应后,特让儿孙陪同专程到店品尝时,欣然提笔写下的诗句。
推荐去处左邻右舍褡裢火烧,连锁的吧好像有好几家。
瑞宾楼我听说过没见过,特想去那里尝尝。
6、艾窝窝: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艾窝窝就做成了,楼主到街头的小吃店里就可以品尝到。
7、炒肝: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不愧为京城小吃中的佼佼者。
爆肚: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
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
8、焦圈: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酥脆油香的味儿,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真叫人吃不够。
9、茶汤: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10、糖火烧: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
11、驴打滚: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北京烤鸭:色泽略黄,柔软淡香,夹卷其他荤素食物用,为宴席常用面点,更是家常风味小吃。
老北京的传统美食都有哪些那?
北京特色小吃有很多很多的: 北京酱 三鲜烧麦 糖饼 羊眼包子 咸甜酥烧饼、豆馅烧饼 凉粉 旗人本命食——酸豆汁 团圆饼 牛肉馅饼 花素蒸饺 烧饼夹猪肉 雪花落 榆钱糕 芸豆饼儿 杂面(杂豆面) 马蹄烧饼 莜面搓鱼子 门钉馅饼 京东肉饼 栗子凉糕 栗子面窝头 卷果 凉粉儿 白薯铃 杠头 炖吊子 花糕 豆豆昔糕 羊霜肠 油渣儿 猴拉稀 酸枣面儿 玫瑰枣儿 麻油鸡和加陷鸭 窝头 创意玉兔饺 切糕 炸荷包蛋 江豆干 烧饼油条 花卷 京味水饺 炸酱面 麻花 果子干儿 黄焖鱼翅 五香鱼 栗子糕 海红鱼唇 烩乌鱼蛋 宫廷烤乳猪 北京月盛斋烧羊肉 甜酱黑菜 五香野兔(北京浦五房 桃脯 北京天德居烤鸡 蜜饯海棠 北京浦五房酱肉 北京浦五房酱猪头肉 北京清酱肉 北京皮蛋 宫廷御膳“老唐烤鸡” 北京酱羊肉 北京恒瑞老号酱牛肉 北京和成楼酱猪头肉 喇嘛糕 北京复顺斋酱牛肉 北京天德居熏鸡 北京香肠 北京米花糖 百果蛋糕 芥末墩儿 北京辣白菜 桂花糖蒜 甜酱姜芽 北京糖辣萝卜 北京萝卜干 芥菜头辣菜 糯米面凉糕 羊肉馅饼(北京) 枣泥方(京式) 酒皮八件(京式) 状元饼(京式) 浆酥饼(京式) 京式酥皮八件 盐水烧饼(北京清华斋 杏仁干粮(京式) 桂花棋子(京式) 核桃酥(京式) 酥盒子 烫面饺(北京) 都一处烧卖(北京风味 麒麟酥(北京名点) 北京八宝菜 燕京酱萝卜 京味芝麻酱拌腰片 京味香辣萝卜丝 京味腐竹拌黄瓜 京味葱油黄瓜 北京扦瓜皮 北京酱桃仁 北京酱黄瓜 北京豆豉 核桃酪 烧麦 羊双肠 芝麻凉糕、凉糕 年糕 牛舌饼 豆渣儿糕 炸饹馇盒儿 盆儿糕 芥茉墩 煎灌肠 五连烧饼 北京天桥的小吃2 北京天桥的小吃 杏仁豆腐 小窝头 京都藤萝方脯 臭豆腐卷煎饼 北京松花蛋拌豆腐 京味海米拌黄瓜 京味红油黄瓜 芝麻肉片 芝麻鸡 炸响铃 沙锅栗子鸡 沙锅对虾 软炸鱼 软炸虾 软炸里脊 木樨肉 金针鸡丝 姜葱海参 葱爆鸡丁 炒肝儿 自来红 自来白 煮炸豆腐 芝麻卷糕 整米切糕 蒸食炸 炸三角 炸年糕坨 炸回头 炸荷包 炸格渣盒 炸大排岔 枣泥酥 枣泥包 芸豆卷 圆边缸炉 元宵 油茶 硬面饽饽 银丝卷 一品烧饼 腰子饼 羊肉杂面 旋粉 杏仁酥 杏仁茶 小枣粽子 小豆冻糕 香椿鱼儿 豌豆粥 豌豆黄 藤萝饼 套环 桃仁酥 烫面炸糕 糖泡 糖火烧 糖鼓盖 糖茶菜 酸梅汤与糖葫芦 素卷圈 酥烧饼 酥合子 苏造肉 水乌他 水晶门丁 水晶糕 双麻 涮火锅 山药饼 沙糖条 馓子麻花 三鲜烧卖 萨其马 软糖枣 肉末烧饼 肉火烧 肉丁馒头 秋梨膏 清汤丸子 清代宫廷小吃传说 切边缸炉 千层糕 棋饼 其林酥 片丝火烧 牛肉麻饼 牛筋窝窝 奶油炸糕 奶棋子 奶酪 奶饽饽 面包酥 蜜银耳 蜜三刀 蜜麻花 蜜供 蜜箅子 玫瑰饼 麻茸包 麻酱烧饼 螺蛳转 绿豆糕 卤煮小肠 梁实秋豆汁儿 莲子糕 老豆腐 老北京小吃: 碗糕 扣饼 烤羊肉 京味核桃酥泥 金丝麻花 金钱麻花 焦圈、半焦果子 焦圈 酱菜 姜丝排叉 江米藕 夹糖糕干 馄饨 荤饼饺、素饺和汤饺 黄米面炸糕 火纸筒 黄锅盔 黄糕 蝴蝶酥 蝴蝶卷 红白蜂糕、碗蜂糕米 盒皮大奶卷 盒糕 锅贴 桂花糖熟芥 光头 灌肠与熏鱼儿 灌肠 干蹦 福云酱猪头肉 芙蓉糕 风味小吃 翡翠豆腐 墩饽饽 豆腐脑 大磨盘柿 褡裢火烧 脆麻花 澄沙烧饼 炒麻豆腐 炒疙瘩 炒肝 茶汤 薄脆 冰碗、炸年糕坨 冰糖葫芦 冰花酥 冰花球 北京粽子 北京特产: 王致和臭豆 茯苓饼 北京酥糖 北京烤鸭 “六必居” 北京八宝饭 白羊头肉 白汤杂碎 白蜂糕 扒糕 八宝莲子粥 艾窝窝
北京天桥有什么好玩和好吃的吗?
爆肚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
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
爆熟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
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象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
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特别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
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制作方法: 将羊肚洗净,分割成肚领、肚蘑菇、肚散丹、肚葫芦、肚板和食管 撕净肚面上的油和有草芽一面的皮;肚散丹、肚板、肚蘑菇、肚葫芦上的薄膜撕去,顺着肉纹切成条,再横切成小条 将香菜末连同葱花、芝麻酱、醋、酱油、辣椒油、豆腐乳和卤虾油一起放入碗内调匀 锅内半锅凉水用旺火烧沸,下入羊肚,用漏勺搅拌,肚散丹氽5秒钟,肚板永7秒钟,肚蘑菇、肚领、肚板约余8秒钟,食管约氽12秒钟,熟后捞入盘子,蘸着调料即可食用。
爆肚满:牛街输入胡同,6路、50路牛街站。
爆肚宛:崇文门外东花市大街往东的白桥,地铁崇文门站 106路电车磁器口站。
茶汤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
茶汤味甜香醇,色泽杏黄,味道细腻耐品。
清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
老北京讲究喝前门外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汤李。
1997年12月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作方法: 将糜子面洗净,用凉水浸泡两小时,沥净水,碾成面,再过细箩,即成糜子面 茶汤壶内灌满凉水,烧沸,取碗一个,倒入开水和适量凉水搅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调成面糊,再用开水将面糊冲熟 在茶汤上面撒上红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 茶汤李:阜成门内,42、13路汽车,102、103路电车阜城 门站,地铁阜城门站。
炒肝 北京特色风味小吃。
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稀而不澥的特色.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会仙居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当时京城曾流传“炒肝不勾芡----熬心熬肺”的歇后语。
吃炒肝时应就着小包子沿碗周围抿食。
清代炒肝的制售者有铺面和肩挑两种。
铺面者首推前门外的会仙居。
北京天兴居制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作方法: 将肠子洗净,盘成若干捆,用绳扎好后,将肠从一处剪断,放在凉水锅中,旺火煮至筷子能扎透时,将肠捞入凉水中,洗去肠表皮的油,切成小段 猪肝洗净,切成菱形片,熟猪油倒入锅内,用旺火烧热放入八角,再依次放入黄酱、姜末、酱油及蒜泥,炒成稀糊状成熟蒜泥 将猪骨汤烧热,放入猪肠,将沸时,撇去浮油, 放入猪肝及酱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精盐搅匀,汤沸后,立即用淀粉匀芡,再煮沸,撒上味精搅匀即成 天兴居炒肝店:崇文区前门鲜鱼口街95号 电话:67023240 焦圈 北京风味小吃。
本品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爱吃。
老北京吃烧饼爱夹焦圈,喝豆汁的时候也爱就着焦圈。
焦圈是种古老的食品。
南来顺饭庄里曾有个“焦圈俊王”,他的技艺无人能及,炸出的焦圈个个棕黄,大小一样,稍碰即碎,决无硬艮的感觉。
北京护国寺小吃店和群芳小吃店制作的焦圈,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作方法: 将明矾、碱面、精盐一起砸碎,加入温水,用槌研搅出米粒大的泡沫花后,再倒入适量温水制成调料溶液 取出一成溶液留用,其它与面粉和成面团,从一成溶液中取一半洒在面团上揉匀,饧15分钟,再蘸上溶液揉按片刻饧15分钟,以后涂上花生油饧1小时 将饧好的面团制成六七分宽的小剂,取两小剂,油面对油面地横叠起来,在小剂中间横着按一道沟,再用小炸刀顺着沟切一道缝成面坯 将面坯放入用旺火烧至六成热的花生油中,把筷子插入缝中,将缝撑圆成圈,炸至两面呈深黄色时即成 芸豆卷 芸豆卷是民间小吃,后流传入清宫。
具有色泽雪白,质地柔软细腻,馅料香甜爽口的特色。
北京听鹂馆饭庄制作的芸豆卷,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制作方法: 将芸豆磨成碎豆瓣,去掉豆皮,放入沸水锅中,加入碱和明矾,再多加些水,煮至将豆瓣搓捻一下成粉就算煮好了 将芸豆瓣捞出用布包好,上笼蒸一刻钟取出,逐次舀一些豆瓣倒在马尾箩上,刮擦成泥,晾凉后放入冰箱保存,以防吸潮 将和好的芸豆泥搓成圆条,放在湿布中间,压成片状,再抹成长方形薄片,铺满三分之一的湿布上,在上面铺满芝麻馅,将另一半湿布盖在馅上,压实 将湿布揭开,将一半芸豆泥卷成一个大卷圈,捏实后,撤出卷进去的湿布,按同样方法,卷起另一半芸豆泥即为芸豆卷 豌豆黄 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
豌豆以张家口...
老北京的传统美食都有哪些那?
北京特色小吃有很多很多的: 北京酱 三鲜烧麦 糖饼 羊眼包子 咸甜酥烧饼、豆馅烧饼 凉粉 旗人本命食——酸豆汁 团圆饼 牛肉馅饼 花素蒸饺 烧饼夹猪肉 雪花落 榆钱糕 芸豆饼儿 杂面(杂豆面) 马蹄烧饼 莜面搓鱼子 门钉馅饼 京东肉饼 栗子凉糕 栗子面窝头 卷果 凉粉儿 白薯铃 杠头 炖吊子 花糕 豆豆昔糕 羊霜肠 油渣儿 猴拉稀 酸枣面儿 玫瑰枣儿 麻油鸡和加陷鸭 窝头 创意玉兔饺 切糕 炸荷包蛋 江豆干 烧饼油条 花卷 京味水饺 炸酱面 麻花 果子干儿 黄焖鱼翅 五香鱼 栗子糕 海红鱼唇 烩乌鱼蛋 宫廷烤乳猪 北京月盛斋烧羊肉 甜酱黑菜 五香野兔(北京浦五房 桃脯 北京天德居烤鸡 蜜饯海棠 北京浦五房酱肉 北京浦五房酱猪头肉 北京清酱肉 北京皮蛋 宫廷御膳“老唐烤鸡” 北京酱羊肉 北京恒瑞老号酱牛肉 北京和成楼酱猪头肉 喇嘛糕 北京复顺斋酱牛肉 北京天德居熏鸡 北京香肠 北京米花糖 百果蛋糕 芥末墩儿 北京辣白菜 桂花糖蒜 甜酱姜芽 北京糖辣萝卜 北京萝卜干 芥菜头辣菜 糯米面凉糕 羊肉馅饼(北京) 枣泥方(京式) 酒皮八件(京式) 状元饼(京式) 浆酥饼(京式) 京式酥皮八件 盐水烧饼(北京清华斋 杏仁干粮(京式) 桂花棋子(京式) 核桃酥(京式) 酥盒子 烫面饺(北京) 都一处烧卖(北京风味 麒麟酥(北京名点) 北京八宝菜 燕京酱萝卜 京味芝麻酱拌腰片 京味香辣萝卜丝 京味腐竹拌黄瓜 京味葱油黄瓜 北京扦瓜皮 北京酱桃仁 北京酱黄瓜 北京豆豉 核桃酪 烧麦 羊双肠 芝麻凉糕、凉糕 年糕 牛舌饼 豆渣儿糕 炸饹馇盒儿 盆儿糕 芥茉墩 煎灌肠 五连烧饼 北京天桥的小吃2 北京天桥的小吃 杏仁豆腐 小窝头 京都藤萝方脯 臭豆腐卷煎饼 北京松花蛋拌豆腐 京味海米拌黄瓜 京味红油黄瓜 芝麻肉片 芝麻鸡 炸响铃 沙锅栗子鸡 沙锅对虾 软炸鱼 软炸虾 软炸里脊 木樨肉 金针鸡丝 姜葱海参 葱爆鸡丁 炒肝儿 自来红 自来白 煮炸豆腐 芝麻卷糕 整米切糕 蒸食炸 炸三角 炸年糕坨 炸回头 炸荷包 炸格渣盒 炸大排岔 枣泥酥 枣泥包 芸豆卷 圆边缸炉 元宵 油茶 硬面饽饽 银丝卷 一品烧饼 腰子饼 羊肉杂面 旋粉 杏仁酥 杏仁茶 小枣粽子 小豆冻糕 香椿鱼儿 豌豆粥 豌豆黄 藤萝饼 套环 桃仁酥 烫面炸糕 糖泡 糖火烧 糖鼓盖 糖茶菜 酸梅汤与糖葫芦 素卷圈 酥烧饼 酥合子 苏造肉 水乌他 水晶门丁 水晶糕 双麻 涮火锅 山药饼 沙糖条 馓子麻花 三鲜烧卖 萨其马 软糖枣 肉末烧饼 肉火烧 肉丁馒头 秋梨膏 清汤丸子 清代宫廷小吃传说 切边缸炉 千层糕 棋饼 其林酥 片丝火烧 牛肉麻饼 牛筋窝窝 奶油炸糕 奶棋子 奶酪 奶饽饽 面包酥 蜜银耳 蜜三刀 蜜麻花 蜜供 蜜箅子 玫瑰饼 麻茸包 麻酱烧饼 螺蛳转 绿豆糕 卤煮小肠 梁实秋豆汁儿 莲子糕 老豆腐 老北京小吃: 碗糕 扣饼 烤羊肉 京味核桃酥泥 金丝麻花 金钱麻花 焦圈、半焦果子 焦圈 酱菜 姜丝排叉 江米藕 夹糖糕干 馄饨 荤饼饺、素饺和汤饺 黄米面炸糕 火纸筒 黄锅盔 黄糕 蝴蝶酥 蝴蝶卷 红白蜂糕、碗蜂糕米 盒皮大奶卷 盒糕 锅贴 桂花糖熟芥 光头 灌肠与熏鱼儿 灌肠 干蹦 福云酱猪头肉 芙蓉糕 风味小吃 翡翠豆腐 墩饽饽 豆腐脑 大磨盘柿 褡裢火烧 脆麻花 澄沙烧饼 炒麻豆腐 炒疙瘩 炒肝 茶汤 薄脆 冰碗、炸年糕坨 冰糖葫芦 冰花酥 冰花球 北京粽子 北京特产: 王致和臭豆 茯苓饼 北京酥糖 北京烤鸭 “六必居” 北京八宝饭 白羊头肉 白汤杂碎 白蜂糕 扒糕 八宝莲子粥 艾窝窝
南京夫子庙那边有什么好吃的小吃?
1、 小笼包:吃小笼包讲究汤汁,做的时候要把高汤凝成透明的固体胶质,切碎了拌在里面,热气一蒸,就全化成了汤水。
好的小笼包皮薄如纸,提来提去还不带破的。
小心翼翼地提出来,放在醋碗里,对准上面一吸,鲜美的汤汁就进了肚了。
不过不能着急,不然会烫着,然后再慢慢享用里面的内容。
所以南京人吃小笼包又有歌谣,“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
2、 煮干丝:南京干丝是一套不同于其他城市独特的制做方法。
那些嫩而不老,干而不碎的干丝,均为豆腐店的特制而成。
将豆腐切切细丝,配合各种汤料煮好,拌上香麻油和上乘酱油,入口清爽而回味悠长。
3、 牛肉锅贴:外脆里嫩、馅足汁多。
咸中带甜是南京牛肉锅贴的最大特色。
因为汁多,老主顾都把吃汤包的用到了这 锅贴上。
第一口咬大了汁会漏;咬猛了汁会喷;咬太小又不过隐! 4、 鸭血粉丝:在南京,卖鸭血汤的摊子星罗棋布。
精明的摊主预先将鸭血煮熟,切成小块放在锅中,见有游客来,便捞出鸭血装在白瓷碗里,然后浇上一勺滚烫的鲜汤,滴上数滴香油,撒上一撮虾米或鸭肠衣等,再加上一撮香菜。
爱吃辣的客人,还可以再加上些辣椒油或胡椒,又香、又辣、可口的味。
5、 如意回卤干:南京历史悠久,南京人也愿意把各种小吃和历史沾上边。
就拿这普普通通的回卤干来说,还和明太祖朱元璋扯上了联系。
传说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后,吃腻了宫中的山珍海味,一日微服出宫,在街头看到一家小吃店炸油豆腐果,香味四溢,色泽金黄,不禁食欲大增。
他取出一锭银子要店主将豆腐果加工一碗给他享用。
店主见他是个有钱的绅士,立即将豆腐果放入鸡汤汤锅,配以少量的黄豆芽与调料同煮,煮至豆腐果软绵入味送上,朱元璋吃后连连称赞。
从此油豆腐风靡一时,流传至今。
因南京人在烧制中时常加入豆芽,而其形很象古代玉器中的玉如意故被称为如意回卤干。
6、什锦豆腐涝:豆腐涝也叫豆腐脑、豆腐花,南京话又称“都不老”。
这道小吃全国各地都有,可南京的豆腐涝和其他地方的不大一样,除了一样的色白如玉。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
[1-2]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
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
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
[3] 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为孔庙,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
范蠡、周瑜、王导、谢安、李白、杜牧、吴敬梓等数百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这里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篇章。
南京夫子庙四毁五建,最后一次破坏于1937年侵华日寇的炮火中。
1985年夫子庙修葺后已接待游客一亿多人,平日接待游客在十万人次以上,节假日均达三十余万人次上,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
请问天桥一带有什么北京名小吃吗????????
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北京天桥茶汤李饮食店制作的茶汤,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北京天兴居制作的炒肝,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另外,我告诉你们几个品尝北京小吃的地方:一是,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的“南来顺”,那里特色小吃70多种;二是北京市东城区的隆福寺小吃店,这里以清真风味小吃见长;三是北海公园里的仿膳饭庄,专门供应宫廷风味小吃;四是百姓大众小吃--东华门夜市小吃街。
北京夜市特色小吃街推荐两个,要近地铁的,谢谢!
你好楼主,下面是详细的信息,希望能帮上你 1.后海,小吃一条街; 2.护国寺小吃也不错; 3.新街口(积水潭医院附近)有"华天"连锁也很好吃 4.东四十条那里有一家名叫"福家楼"的饭店有老北京特色小吃,如豆汁\麻豆腐\灌肠\炒红果\驴打滚\豌豆黄等. 不知道这些够不够,不够还有"地安门小吃店" 1.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的“南来顺”,那里特色小吃70多种;二是北京市东城区的隆福寺小吃店,这里以清真风味小吃见长;三是北海公园里的仿膳饭庄,专门供应宫廷风味小吃;四是百姓大众小吃--东华门夜市小吃街。
2.新街口的稻香春门脸,有个小极了的四川小吃店里的热干面一绝,好像只要两元五哟。
3.从地百北边的胡同串向后海,中途会有个小店,里面的锅贴一绝,也很便宜哟,两个mm吃,连汤不超过10元,绝值! 4.六埔炕有一家用---------豆腐乳----煮的-----毛豆,,,,哈哈绝对好吃,环境又干净 5. 首都剧院斜对面(往南斜)有个兰州牛肉面馆,门脸不大,卫生也一般,但味道真是不赖,4元一碗,在王府井那里算极便宜了。
6. 地安门十字路口的清真小吃店,那的豌豆黄(个人认为)北京最好吃。
牛街卫生学校(绿顶)一带,陈记各式年糕(米的,面的,盆糕)豆面糕(驴打滚)爱窝窝,豌豆黄,糖卷果....旁边的烧羊肉,烧牛肉,出去camp带着吃,买一斤送一个火烧(要看买肉的老爷子的心情了)。
7.台基厂梅园乳品店:奶酪 4.50元/碗,奶卷2.50/个,奶酪干35.00/斤(团结湖有分店) 8. 宣武门加油站,三巴汤火锅,28/人,锅底20.00(maybe),人多合适。
9. 稻香村的炒红果不赖。
还有它的糯米酒加上鸡蛋做粥,很美容的;西直门地铁 西北口上来 右手 牛拉 一级棒 超级便宜 10.东四十条口有一家国营饭馆,那里的卤煮火烧很棒! 11.东单有一家叫“日昌”的茶餐厅,在协和医院对面的胡同里,那里经营的都是广东风味,和港产电视里的大排档差不多。
那里的煲仔饭很好吃,饭量小点儿的俩人都吃不了。
12.还有一家台湾的火锅店,叫“呷呷”。
在北京的新世界商场,西单明珠,庄胜崇光百货,甘家口大厦......都有分店。
不收锅底钱,关键是他们那儿调的酱味道很好。
每个店的人都巨多,去晚了就得排队 美术馆后街,有一家贵州饭馆,进门先上免费苦丁茶先。
那里的米豆腐很香,吃米线5块钱管饱。
13.北京城经常找云南菜吃,得胜门旁边冰窖口的云南饭馆是北京最早的一家,其次是魏公村民族大学后面的“宝勤”傣族菜馆,在北京算不错了。
14.在宽街儿,离过客不远的地方有家傣家菜,就吃饭来说比较fb,但就味道和特色来说,很值。
15. 帽儿胡同口有家新疆馆子,里面的烤羊腿灰常不错;新街口买当老对角有个小面馆,凉面是我吃过的最好的;万寿路地铁口向北走10分钟,路东有个圆明华饭馆,水煮黄蜡丁,香;前门胡同里的炒肝和爆肚冯,好吃好吃;视察海右岸的客家菜,不错;华堂对面小街里的烤串,小腰绝了;水锥子千叶大厦东边的湖南菜,解馋的很。
16.朝阳门华普地下,到家尝有个什么老**小滩(忘记全名了),那的合勒面一绝!8元,价还行。
17.人大西门附近有个229服装店正对面的餐馆里的宫爆鸡丁是荔枝味的,爱甜的mm们有福了。
18.东四环,红领巾桥北,9路车总站对面,“傻儿”火锅,燕京青岛免费随便喝,扎啤1。
5元。
19.地安门外的盾辉宾馆一层的餐馆,山楂粥,淡淡地酸甜,好喝!中国戏曲学院正门有家小馆的十锦炒饭,我这个极不爱吃炒饭的人都要叫绝。
20.前门鲜鱼口内天仙居炒肝,北京头一份~价格便宜,才1.9一碗,正宗老字号!快去吧,加上4两包子也不过6、7块钱。
要说北京的云南菜,我认为还属云南驻京办事处云腾宾馆那里的地道。
就在东便门旁边,那气锅鸡的味道,没的说,呵呵。
21.清华大学里,亚洲第一大食堂,3块钱吃饱,5块钱吃好,楼上楼下4层带滚梯,气派。
22.紫龙宾馆(现在叫渝信川菜),那里的樟茶鸭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宽街中医院对面那条胡同里的紫龙宾馆。
23.外馆斜街,花诚酒家的水煮鱼棒极了,辣嘴不辣喉咙!香,18元儿一斤~~ 隆重推出:黄花城下面最早的开张的仓坡扶饭庄,里面的虽然没有大厨。
可是山村风味爽极,几乎都是美味,而且店里极为干净。
现介绍几道我去那里必点的菜~:) 凉菜:水芥菜(只长在清泉或者干净的水边,正宗野菜,有点芥末的味道,清口) 驴蹄筋(是老板亲自做的,干净,味道极好) 热菜:松蘑炒肉(配料:松树下的蘑菇和新鲜*肉,想想滋味吧) 摊柴鸡蛋(那叫一个香啊) 熬小鱼(黄花城水库的小鱼) 还有再点上一张家常饼,还等什么,暴撮吧! 24.平安大街赵公口路口西南角有个贵州餐馆“竹笋情”,风味独特,进得门去先让你嗑瓜子,是那种最土制的瓜子,从葵花里抠出来就扔热锅里炒的那种,一开始我还懒得嗑,后来就停不了嘴;当然菜色也好,瓦片蒸腊肉、香肠(可以各来半份),竹笋菜,尤其笋干鸡汤,不赖。
爱辣的同志不仿去尝尝,价格算合理吧。
25.在崇文门哈德门饭店东侧(108车站再过去一点)有一个赣南饭店,只是一个比较小的饭馆,但里面的赣菜一绝,而且特别便...